大学还要上语文课,学了有什么用?在冠军体育官网日前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上,与会教师纷纷表达了一直被学生这样询问的压力。一项调查显示,仅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肯思、能说、会写的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如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对接?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仅三成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
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以内。湖北省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认为,32个课时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福建一所高职院校在2008年全面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改为应用文写作。校方要求各专业在应用文写作和高数中二选一必修,结果全校只有商贸系和传媒系选择前者。去年,大学语文课又以选修的身份重回该校课堂,本预计在3个校区开设6个班,结果有的班级选课人数为零,最终只得打乱校区将学生合成3个班。5年前,该校有12名语文教师,目前专业教师仅剩4名。
在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上,参与高职院校第一场分组讨论的11所高校中,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其余10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均表示大学语文课情况惨淡。不少与会教师甚至发出感叹:我已经不知道当初选择站上语文讲台到底是不是对的。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饱受非议。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学校的开课热情也不高,大学语文课逐渐被边缘化,沦为选修课或被取消。但与此同时,不少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又被社会指责连语文都没学好。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王步高认为,虽然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人文精神的慢课程,但它对学生的培养会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尤其需要大学语文教育实现转型。
大学语文跟社会需求究竟隔了几条街?
任何一门学科和课程,都不能闭门修炼,与社会对接是绝对必要的。大学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低,虽有人指责是受社会功利化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关系密切。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曾在对口输送学生的小微企业中做过调查,企业明确表示,他们需要的人才,是会会计的文员和会文员的会计。这足以说明,跟专业脱节的纯人文性大学语文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现有已开的大学语文课大多与社会需求八竿子打不着,授课强调人文性仍然是主流。此次论坛上有教师提出,大学语文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对接职场的专业观、实践导向的课程观,建立思、听、说、读、写五大能力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走向职业应用型汉语教育。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分析说,究其根本,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回归语言本体,才能体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语文能力主要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能说会写,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文本,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和运用语言,对接职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重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谭帆的建议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上心,不少高校甚至让大学语文退出了课堂。作为2013版《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的负责人,杨建波很无奈:能开课就不错了,哪还管大学语文该怎么教,哪还会顾及人文性、实用性呢?
大学语文能不能走职业应用化道路?
大学语文课能不能走职业应用化道路,成为与会专家和教师热议的话题。
与会专家认为,大学语文向职业应用化转型,势必要寻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契合点,那就是培养思辨习惯、练就表达能力、确保写作水平。
王步高认为,为了让大学语文课接上社会的地气,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靠近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如在应用文写作中教建筑专业的学生写投标书,从而突出社会需求,以改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能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
大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应有何区别?谭帆指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塑造人的课程,能说会写必须以语言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否则跟中学语文并无二致。因此,创设思辨性、激发表达的教学语境很重要。在思辨主题下,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性、条理性训练,从而生成大学生职业汉语应用能力。
虽然目前大学语文职业应用化改革尚有诸多争论,但有一点共识是,汉语运用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大学语文只有逐步走向职业应用化,才能确保大学生的职业汉语运用能力得到培养。
原文链接:http://gaojiao.jyb.cn/gjsd/201509/t20150926_63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