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冠军体育官网高等人文研究院研创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在京发布。该书涵盖了2010年至2013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我国首部综合性文化建设蓝皮书。
发布会现场
据冠军体育官网党委书记刘建凡介绍,该书是由长江学者江畅教授领衔的冠军体育官网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创。一年来,江畅团队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和团队研讨,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同时还先后举办了首届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深化主流文化研究和扩大学校学术影响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根据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了包括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等六个指标构成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评价体系,并对我国近几年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与对策性研究。
《报告》认为,从2010年到2013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成绩斐然,但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打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此,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把顶层设计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协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实施高端人才战略,努力打造文化精品;五是加大文化投入,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六是采取综合措施,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七是拓展对外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荆楚网挑选《报告》中的十大观点,进行逐一解读。
观点1:中国党和政府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报告》指出,从资金保障看,文化事业费作为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集中体现为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92.62亿元,2012年全国文化事业费489.27亿元,三年累计投入达1204.9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预计今后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
从制度保障看,文化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指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处理公共文化事务、发展文化事业而制定的法规、规章、发展规划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十一五"时期文化政策的核心是确立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念的形成和传播,并将其转化为行为规范,付诸实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我国未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总体部署。
从建设成效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近三年,重点建设了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构建了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69.63亿元;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体系, 国家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作出了重大部署。
观点2: 国企薪酬稳定且较高,但员工幸福感不高,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报告》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企业改制、重组等方式也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正在发挥日益重大的推动作用。不过从整体来看,只有40.63%的国有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建设内容,仍有59.37%没有或基本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国有企业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是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社会效益、树立良好形象。而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国企老总腐败案、各种"豆腐渣工程"等对国有企业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内凝聚人心、提升领导干部及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外加强宣传,内外兼修,提高自身形象。
第二,国有企业一般来说薪酬稳定甚至相对较高,但员工幸福感不高。由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企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利润,且一般都有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参股,有不少的优惠政策,所以在薪酬方面很稳定甚至比社会上很多行业都高,但国有企业带有一定的行政化性质,因而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够。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应当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促进国有企业活力的提升。
观点3:近三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
《报告》指出,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文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0~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抓住关键战略机遇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由原来的传统行业的定位转向了支柱产业的定位,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十二五"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生产日渐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同比增长21.96%。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此外,文化产业构成保持相对稳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012年仅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就突破1.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48%。如果按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一个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如果占到GDP比重达的5%以上即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那么,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占GDP的比重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正在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迈进。
观点4: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成绩突出
《报告》指出,过去三年,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包括"大地情深""永远的辉煌""春雨工程"等大型活动在内的成熟群众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完善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大地情深"系列文化活动。文化部与中国文联于2010年在北京举办了"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共有79个小戏小品节目参加,由全国35家单位报送的269个节目中精选出来,涵盖近20个剧种。2011年,围绕"建党90周年"这一主题,文化部组织了"大地情深"--全国基层群众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在北京市房山区开展了"圣地赞歌"群众合唱比赛、展演、汇演活动。2012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活动,全国28个省(区、市)的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的28台群众文化精品节目,在首都剧场、社区、公园、校园、工地等演出近40场,观众超过5万人次。
"永远的辉煌"系列文化活动。2010年,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嘉兴共同举办"永远的辉煌"--第12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共有59个合唱团参加。2011年,老年合唱节移师辽宁,在沈阳市举办了"永远的辉煌"--第13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共有47支合唱团近3000人参加。2012年,"永远的辉煌"--第14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福建大剧院举行,共67个老年合唱团队参加,直接参赛人员近3000人。台湾、香港等地当年第一次派团参加老年合唱节。
"春雨工程"文化支边活动。2010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在西藏和新疆民族地区开展了包括"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三个系列在内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共举办演出30余场、专家知识讲座20场,还进行了民间艺人技能表演等,吸引了观众2万余人次。2011年,13个内地志愿团,近千名文化志愿者踊跃参与,文化服务涉及8个边疆省区50多个州、县、乡、村,共举办近百场"大舞台"和"大讲堂"服务,累计举办各种展览180多天,吸引群众数十万人次,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干部200余人共开展业务培训500多学时。2012年,"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创新服务模式,采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共组织82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大讲堂"项目37个,"大舞台"项目20个,"大展台"项目25个。
观点5:我国人才流失限制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报告》指出,在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展示与提升上,社会各领域精英人才的贡献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拓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争夺的背后,人才的竞争又是重中之重。人才流失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当前我国同样也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
一是教育移民。美国国务院下属的权威教育机构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2010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赴美留学生人数高达127628人,与2009年相比激增了30%。中国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目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各大院校在册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18.5%,也就是说,几乎每五名在校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根据由华侨大学主编、2011年8月15日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9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的总数为162.07万人,而学成归国人员总数仅为49.74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31%。该报告还指出,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有112.34万人,其中89.2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术访问等,并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果按照2009年底以前的归国比例计算,那么这112.34万人中只有约35万或将学成后归国。在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背景下,出国留学增长格局不会有变化,人才流失将越来越严重。
其二是投资移民。投资移民不仅意味着我国的人才流失,还意味着我国的财富流失。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起,每年随中国内地富豪流向海外的财富达到100亿元以上,有八成以上的财富贡献给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不到两成被欧洲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瓜分",受益者还包括塞浦路斯、韩国等非传统的移民目的国。据英国内政部数据,2010~2011财年,中国富豪一年向英国至少送去了5亿元。来自澳大利亚移民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投资移民一年贡献给澳大利亚的财富最少也达到32亿元。美国移民局数据显示,中国富人通过投资移民流入美国的资金每年最少达到29亿元。我国通过投资移民海外的基本上以社会高中收入人群为主,他们同时也是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精英。投资移民不仅带走了庞大的社会财富,更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流失。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的风险,科技精英、文化精英、金融精英的流失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也限制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观点6: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报告》指出,孔子学院创办时间虽短,但成效巨大,影响深远。和国际上其他主要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的建设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广,远超其他语言推广机构,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家汉办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共计1086个。
在孔子学院的推动下,汉语热席卷全球。2010年和2011年,俄罗斯和法国分别举办的"汉语年"活动更将汉语热推向新高潮。据中国文化传媒网数据显示,2010年约有1亿外国人学习汉语,2013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约达到1.5亿人。虽然这个数据很难统计,且是否准确尚待定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逐年递增。因此,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网站上的数据,2010~2013年孔子学院的数量以每年三四十所的速度稳步增长,2010年有孔子学院322所,新增40所;2011年有孔子学院358所,新增36所;2012年有孔子学院400所,新增42所;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440所,新增40所。2010年有孔子课堂369个,新增97个;2011年有孔子课堂500个,新增131个;2012年虽受美国孔子学院风波的影响,但规模仍在扩大,有孔子课堂535所,新增35个;2013年又回到增长的快车道,截至年底共有孔子课堂646个,新增111个。
从全球分布上看(截至2013年年底),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孔子学院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149所、144所和93所。欧洲以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24所、18所、17所、14所和11所;美洲以美国、加拿大和巴西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最多且招生规模最大,分别为97所、13所和8所;亚洲以韩国、日本和泰国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19所、13所和12所。
2010~2013年,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以汉语言文化推广为主的普通孔子学院之外,还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特色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如中医孔子学院、商务孔子学院、旅游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
观点7:国学教育主体应传递正能量
《报告》认为,近年来,"国学热"仍然在持续升温之中,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推进国学中,国学教育主题应传递正能量。国学若要获得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有一批资深的国学大师或专家。这些大师或专家应该是国学知识积淀深厚、研究成果丰硕、且勤力培育新生力量的当代国学发展的领头羊。当然,国学大师不可只作高深的学术研究,他们应同时具有传播国学的热忱,肯放下身段,引导民众学习国学知识。
《报告》指出,各类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国学教育的主力军。国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师国学素养。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方言研究、成语辨析、课堂辩论、图片展示、视频教学、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改变以往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在教授古文时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注意断句、语气,还需客观地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根据时代要求把握传统文化。
青少年接受国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需要家长加以正确引导、学校合理设置课程、社会适时组织活动,共同推动针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例如学校可在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悬挂圣贤画像,张贴圣贤语录和箴言,设置先哲雕塑,带领学生参观省、市博物馆等,以各种方式提高青少年学习国学的兴趣,传递国学的正能量。青少年自身也应该自觉多读国学经典著作。
虽然许多国学班、国学社的开设并非政府主导,但是当代国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几年国学活动主体呈现出全民参与性和官民联合性的 特征,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政府的主导意识都在加强。政府可联手学术界,共同把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推向社会,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格局。
《报告》还认为,国学教育对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是有价值的。企业家、国家干部等社会精英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有时也会深陷人生的困境和艰难的抉择中,国学智慧能让他们获得清净、淡泊的体验,让他们远离急功近利与浮躁喧嚣。
观点8:中国各种审美现象繁盛,非主流与主流并存争锋
《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碰撞、社会的转型再一次引发了文化上的"地震"。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从审美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演变。从政治时间来看,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主流审美文化;从经济时间看,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指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流审美文化;从文化时间看,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主流审美文化。从审美文化本身来说,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正处于重建与整合中。
《报告》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以"高大全"、崇高为主流的中国审美文化、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裂为碎片,经典的不再经典,流行的不再流行,"三无"作品压倒中心人物、中心情节、中心主题,调侃、戏谑、反讽成为"周末大餐"。目前,中国各种审美现象繁盛,"非主流"与主流并存争锋。消费文化空前繁荣,政治文化极度萎缩。大众消费文化或娱乐文化一头独大,占据了文化地盘的至少一半以上。以至于当前的审美文化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精英领导的推崇崇高的英雄主义走向悲剧路线,一个是大众引领的推崇快适的快乐主义走向喜剧路线。尤其在网络世界到来后,传媒文化的网络化使大众的参与进入狂热与非理性阶段。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审美--道德主义批判话语和批判范式明显"out"了,而新的审美与批评范式仍在形成中。
《报告》指出,各类教育机构是主流审美文化的源生点与扩散地,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构建必须重视的基地。通过对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价值中枢开端的承载者--学校教育系统定量与定性的研究表明,是否应该构建主流审美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否应该构建主流审美文化成为一个首先应该澄清的问题。当代中国主流审美文化重建正处于危难之时,多途径恢复人的丰富感性是其重要一环,而审美正在途中。
观点9:社会团体的官本位文化还比较盛行
《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团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官办社团由于制度的束缚,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双重管理体制决定了中国社团"半官半民"的法律地位,迫使它要从"官、民"两种渠道寻找资源,也使中国社团具有"官文化"和"民间文化"双重文化的特点。
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上,我国的社会团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人民团体,主要是在人民政协拥有议政席位的八个人民团体。一类是政府直接倡导成立的,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以及部分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转型过来的行业协会等。一类是由民间自下而上成长起来的,包括民间商会、环境保护组织、俱乐部等。一类是没有登记注册,或者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公益性或互益性组织,如同学会、同乡会。
官本位文化,不仅存在于体制内的自上而下型的社团中,也体现在那些体制外的自下而上型的社团中。个别社会团体负责人家长制作风严重,搞一言堂。个别社会团体裙带主义作风严重。一些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自律机制不健全。官本位文化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借助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官本位文化还表现为一些社会团体成为为少数人和企业服务的工具。
观点10:中国文艺产品的生产总体保持旺盛,结构还需优化调整
《报告》指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报纸、期刊、图书是中国最为主要的文艺产品的载体与平台。从2010~2012年各个平台制作、发表、刊载文艺产品的情况,可以比较鲜明地观察到各个平台发表文艺产品的数量、比重与发展趋势。从广播、电视、电影三大传统电子平台制作文艺产品的趋势来看,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三大电子平台传播文艺产品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比较而言,录音、录像两大平台制作文艺产品的种数,从2010年到2012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明这两大平台制作文艺产品的能力在急剧下降。纸质平台中,报纸发表文艺产品的种数在下降,表明报纸生产文艺产品的能力在减弱。纸媒中的期刊和图书生产文艺产品的种数呈上升趋势,表明期刊和图书生产文艺产品的能力仍较大。在文艺产品诸种类中,综合文艺的生产力比较旺盛。文学仍然是文艺产品的主要品种。传统艺术形式,像戏曲、曲艺的生产品种仍然处于下滑态势。电影生产的绝对数量仍然偏少。
《报告》建议,录音、录像制品和报纸是流动性强、携带方便的文艺产品生产平台,这三类文艺产品生产平台生产能力的下滑,不仅影响了文艺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影响了文艺产品发挥社会效益的能力。建议适当增加三类文艺产品生产平台的生产能力,尤其要强化报纸生产文艺产品的能力,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
曲艺和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曲艺和戏曲生产种数的减少,与当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潮流不相符合。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曲艺、戏曲等中国传统文艺产品的生产。电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艺术形式,但是目前电影生产种数偏少,应该增加电影的生产种数,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可供群众选择的电影作品。
网络查询地址:
http://edu.cnhubei.com/xwtt/tt/201404/t20140418_33125_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