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及其现实变革路径,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然而,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着力点、突破口认识含混,致使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难推进、难落实的现象。
4月11日,记者从冠军体育官网教育学院了解到,由该院院长靖国平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化知识为智慧: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转化机制研究,则致力于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转化及生成机制研究。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将其付诸实践的转化路径又有哪些?为此,记者对靖国平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靖国平: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人格。具体而言,就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认识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交融会通,并形成自由创造的人格的过程。
在国外,知识与智慧的转化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例如卡尔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和《走向进化的知识论》,华勒斯坦等人所著的《学科知识权力》、迈克尔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戴维拉齐尔的《智慧的课程》等,都是近二十年来集中阐释知识的本质及发展路径、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知识和智慧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可能性及机理、方法的著作。
在我国,知识与智慧的转化不仅是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亦是教育领域的热点。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从哲学层面研究知识转化智慧的本质和关系,从教育变革与课程改革层面研究知识的转型,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研究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从个体知识、个体幸福层面研究智慧转化的途径,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教育变革的知识基础、教师教育智慧养成、个人知识生成等研究均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密切相关,但是,却甚少有学者将其与素质教育相提并论,而素质教育实践中知识与智慧的转化机制的研究则更为缺乏。因此,我希望我所主持的这个课题能够在反思、总结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化知为识、转识成智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导思想和根本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能否谈谈将化知为识、转识成智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意义价值何在?
靖国平: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就如何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应以何种科学的价值取向为指导等方面,却一直缺乏明确的价值引导以及行动的机制和路径。就这一层面而言,我认为,化知为识、转识成智通过将哲学命题转化为教育命题、将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验的方式,为深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探索提供了新路径。
更为具体地来说,本课题立足化知为识、转识成智的价值立场,致力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化、具体化和操作化研究,注重推动智慧教育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扎根和转化研究,尝试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之间的双向转换与建构,符合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及教育的战略主题时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在此背景下,倡导从培育知识受体转向智慧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探索化知为识、转识成智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转化机制应该是本课题的重难点所在。您打算从哪些方面推进研究呢?
靖国平:这不仅是课题的难点所在,也是创新之处。课题组不仅要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总结有关化知为识、转识成智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实验研究成果,还将特别关注化知为识、转识成智与我国实施多年的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诊断、分析、反思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探索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策略和方法。
再者,化知识为智慧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将选取六到八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基于理论研究所得,系统、扎实、深入地开展学校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实践转化机制研究。试图把化知为识、转识成智融入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当中;进一步探索智慧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评价指标、生成机制和发展路径。希望通过样本学校这些实验研究,力争在转化机制的主体构成、基本模型、生成过程及评估标准等方面有所突破。
网络查询地址:
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mzgz_1668/201404/t20140414_106571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