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冠军体育官网 > 理论学习 > 正文

瞿振元:积极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瞿振元 编辑:刘曦 时间:2016-11-30 字号: 【大】 【中】 【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由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与高校自身发展具有特别直接的利益相关,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持续讨论的热点。持续一年的讨论,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可操作,必将更加理性、稳妥、健康地推进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加快现代化进程,尽早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双一流”是在“211”“985”基础上进行的

当前进行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两个一流建设”)是在“211工程”“985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在“211工程”基础上,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要求,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相继实施,重点建设高校112所(含985高校39所),累计投入资金1100亿元。20年的持续重点建设,使“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学科水平显著提升,大大缩小了我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并且以探索办学道路和育人模式的经验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迅速攀升。“两大工程”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其后,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洲多国政府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重点建设计划。“两大工程”的实施,成绩巨大,功不可没。那些否定“两大工程”成绩的观点是轻率且不合实际的。

显然,这“两大工程”从一开始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由政府主导的有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发展教育事业,怎样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走向全面现代化,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这里,可以有多种路径选择。我们选择了发挥制度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带动整体进步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能够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特征迅速走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即将进入普及化,能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快速缩小我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与这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其中的建设经验弥足珍贵。

现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新的标志性工程。应当明确,“两个一流建设”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当继承和发挥,不足的方面予以补足和完善,做到前后平滑过渡、范围有所扩大、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愈益显著。

全面理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辩证关系

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是何关系,这是应当明确的一个问题。

在一所大学里,存在多个学科,综合性大学如此,即使在单科性大学里也事实上存在多个学科,只是数量相对较少而已。在大学里,学科是局部,学校是整体。局部不能代替整体。学校里有大量并不归属于某个学科的公共设施、基础条件和服务平台,更有学校的精神、风尚和文化,它们不能简单地用学科来代替。学科犹如树木,生长在学校的土壤里,不能只想摘学科的果实而不给土壤浇水、施肥和改良,只孤立的抓学科而不管学校,学科很难成长,更建不成一流。

学校也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累加。一个学校的学科往往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它们相互支持,形成学科群乃至学科生态。割裂学科的内在联系,往往会妨碍学科发展;孤立地发展某个学科,往往会欲速而不达;没有重点,搞“大而全”“小而全”则没有特色、形不成优势。可以说,在一个学校内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也是一门学问。

学科是学校的基础,而且是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的依据是“高深知识”“精深学术”。一所学校的学科状况代表着学校学术水平的高下,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还包括育人质量、管理水平、社会贡献以及文化精神等诸多要素。

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责任;或者说,学校是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学校决定抓哪些学科和解决怎样抓学科建设的问题。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学科建设的宏观规划,提供加强学科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学校抓学科建设的状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并且建立动态调整的科学机制。学科水平的评价则是作为“第三方”的专业评价机构的责任。其实,学科水平的评价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相对性的意义,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同不能简单评价爱迪生与爱因斯坦哪个学术水平更高。学科评估要坚持客观性、公正性和导向性,发挥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防止功利化倾向。

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大、人大等高校后与首都部分高校党委书记座谈,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其间,我汇报了中国农业大学“建一流学科、创和谐校园”的工作情况,习近平同志当即肯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抓好一流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今天,我们要全面理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辩证关系,以正确的思路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

明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何关系,也是一个应当明确的问题。按照百科全书的解释,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用于学术分类时,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研究分支;学科用于教学科目时,是指依据一定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学科还用于特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201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我国高校的学科门类分为13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在学科门类之下,又根据科学研究对象、范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把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构成110个一级学科。当然,学科也是发展的,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的深化,学科分类也会相应调整,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

与学科是相对于知识体系而言不同,专业则是就社会分工而言的。广义的专业是指特定的社会职业。大学里的专业,是指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而划分的能够满足一定社会分工体系中不同领域和岗位职业要求的学业门类。不同专业具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的着眼点是人才培养。

可见,在一所大学里,学科和专业两者并存,相伴相生。一个专业的建设、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而一个学科又可以在多个专业中发挥作用。专业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科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更加侧重人才培养,学科更加侧重知识创新,恰当地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则能够相互促进。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与生俱来的相互促进,由于两者的主体功能、利益取向的差异,在日常工作中常表现为教学和科研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屡见不鲜就是这一矛盾的表现。为此,需要科学的管理、合理的政策来调节其中的利益关系,领导者要对容易被忽视但十分重要的方面更加重视和关心,解决靠自发性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使两者良性互动。显然,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也不符合“两个一流建设”的本真,因为育人性是大学最本质的和首要的属性。

以“双一流”推进高教强国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也是需要我们明确的重要问题。

显然,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等于就是高等教育强国。现在,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表明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视是世界性的潮流,是共同的梦想。但是少有国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因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并不容易。对我们这样的大国,只有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强各类高等教育,需要全国2500多所大学的共同提高和进步。为此,既要抓好重点,也要抓好统筹,要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这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思想的体系,是一个拥有强大育人能力,既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杰出人才,又能以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满足普通群众教育需求的体系,是一个拥有世界领先的知识创新能力、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很强国际理解力、国际沟通力和国际亲和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重要贡献的体系,是一个拥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的体系。这样的高等教育强国,是伟大中国梦的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强国体系中,每个高校都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都要并可以争创一流。政府要对高校分类管理,引导各类高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只有每个高校都朝着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方向各按步伐、共同前进,高等教育才能提供有质量的、丰富的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的担当。在继续发挥中央政府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作用。最近,一些省市在“十三五”规划中不仅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而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重点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们还看到,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也在增长,相应的政策法规正在陆续到位。我们坚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强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9日第8版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冠军体育官网 2016 冠军体育官网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